在历史的长卷里,宋太宗赵光义的形象一直颇具争议。史书多指他为人好色贪权智云理财,尤其在夺取权位后对南唐后主李煜的宠妃小周后动用权力,情势之粗暴让后来者难以容忍。有人说,他把帝位视作夺目的权杖,把后宫的欢娱当作消解私欲的舞台,甚至把嫔妃的命运变成宫廷政治的筹码,因而名声始终带着沉重的阴影。
南唐后主李煜同样是一位著名词人,其词作千古流传:春花秋月何时了,往事知多少;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;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作为一国之主,他却远不及人们对他的期望——他沉湎于诗词歌赋,沉迷于与宫中美貌的后妃相欢,无法抵御宋太祖赵匡胤的北伐和南下压力。最终南唐覆灭,李煜与小周后一起成了亡国俘虏,昔日的风流才情也被宫廷的残酷现实吞没在悲愤之中。
展开剩余66%等到宽厚大度的赵匡胤忽然暴死,赵光义抢在侄子之前入宫,成了大宋的最高统治者。传言他早就垂涎于小周后的美色,一旦握有实权便频繁召入宫中,让她在西暖的后宫与东厢的前殿之间来回穿梭。每次小周后入宫后,往往需要多日方才回到李煜身侧;回去之后,她常对李煜哭诉怨恨,指责他怯懦无能,不能保护她与国家的尊严。李煜作为亡国之君,身处人事浮沉间,难以自保,只能把无限的悲愤化作词章来寄托。然而赵光义的欲望并未就此止步,他甚至命人把场景画成真实,再现他对小周后的“欢娱”,于是有后人所知的《熙陵幸小周后图》流传下来,成为日后观赏宣淫的物件,以满足他日后的欲望。
当然,如果仅凭这一起事件便定论赵光义的人品,那也太过单薄。评判一位皇帝,还是要看他的治国功绩与对百姓的影响。历史上曹操亦有好色之嫌,但他凭借强劲的北方统治、广施屯田制度,奠定了北方稳定与经济基础。就此角度看,赵光义并非毫无成就。他凭借大宋的国力,逐步收复了割据多年的吴越地区,随后亲自挥师北征,击败盘踞太原的北汉,结束自安史之乱后诸多藩镇割据的乱象,基本奠定了全国大一统的格局雏形。
然而,即使有这些成绩,赵光义在历史上的评价仍然偏低。这是因为北宋的国力在当时已明显超过其他割据政权,统一大业看似近在眼前,却在他病逝时戛然而止,成为历史的“时间炸弹”。关于他死因的争论长期未解,常被描述为与其兄赵匡胤之死的错综关系,流传着“烛光斧影、疑云密布”的说法,仿佛有人在暗处操纵着天子之间的暗线。更重要的是,赵光义出征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争,导致中原军队在战场上损失惨重,使日后北宋难以重新掌控北方边疆。幽云十六州更是在北方胡族的手中延续数百年,直至朱元璋时代徐达、常遇春北伐才逐步收复。综观全局,赵光义确有推动统一的功绩,但他的军事失利与政治决断上的局限,也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了隐患,成为日后宋朝屡遭挫折的历史根源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资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