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徽因出生在书香门第,从小便受到名门正派的教养。在那个时代,得到如此系统的教育并非人人都能享有;她十几岁时就随父亲周游欧洲,见识广博,思想也随之开阔。这样的家庭背景,为她塑造了独立而自信的气质,使她具备了出众的才华、坚定的价值观和端庄的气质。有人把她简单地贴上“白莲花”或“绿茶婊”的标签宝利配资,这样的说法既偏见又不公,往往是对她的最大污蔑与不敬。
林徽因33岁时离开北平,人生中最绚烂的一段篇章在她身后缓缓地合拢。抗战之前,即使她已经步入婚姻、育有儿女,家里也有厨师、保姆照料日常;但在抗战的逃难岁月里,她却承担起所有琐事,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,她没有一点抱怨,好像这一切都是她应该承担、应该学习的功课。她能把简陋的房间打理得富有艺术气息、温暖人心;只要条件允许,她就会让生活保持一份的精致。她会在煤油灯下,为孩子们讲解庄子,带他们读李白、杜甫的诗。那些诗意的光亮,偶尔照亮了家庭的阴影,但很快又被不断的流亡与搬迁所打断。
展开剩余61%在长年奔波与不安之中,林徽因也逐渐让身体承受巨大的压力,家庭生活变得异常凄凉。原本富足的小姐,在动荡中要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,还要照顾儿女、坚持工作宝利配资,这是一种多么难得可贵的品质。她以惊人的毅力忍耐着战争带来的艰苦,熬过了最黑暗的日子。
战争结束后,回到北平,林徽因的身体却再也难以恢复,生命似乎早已被命运拽着走向尽头。她在病痛中依然没有放弃对建筑事业的贡献,继续思考与推动着学术与创作。她也开始关注儿女的教育问题:女儿梁再冰考取大学,先是尝试进入清华未果,经过复读最终考上北大;儿子梁从诫因与清华建筑系的差距而错失,改而转入历史系。需要注意的是,梁思成本身是清华建筑系的主任,他们希望孩子进入自己熟悉的学科领域,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林徽因与梁思成的高尚品德与对学术的执着追求。
林徽因的人生,虽然璀璨夺目,却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。她只活了50多岁,短暂而辉煌,值得世人永远的敬重与缅怀。她不仅在文学上留给我们美好的诗文,也在建筑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;她是书香世家的倾城佳人,也是民国时期真正的知识分子。
世人从来不会遇到一个完美无缺的林徽因。也许她的美丽与才气让人印象深刻,但我们更应记住的是,她是一个真正坚强独立的新女性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资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